Exness官网

两大官媒同时提出重大质疑:“稻米造血”的禾元生物IPO前景不妙?

Exness

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评等级

  新经济IPO 撰文:海川;编辑:李力

  连亏三年,业绩预测大幅缩水

  在武汉光谷的一栋实验大楼里,禾元生物的研发人员依然在进行着日复一日的“稻米造血”实验。成立于2006年的禾元生物 ,是国内最早布局植物分子药物的企业之一,其核心技术是利用转基因水稻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。按公司对外的说法,这项技术一旦实现产业化 ,将打破我国在这一核心原料药上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。

  然而,这一宏伟蓝图的背面,是持续亏损的财务现实。根据禾元生物最新披露的科创板注册稿 ,2022年至2024年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仅为1,339.97万元、2 ,426.41万元和2,521.61万元,三年净亏损合计接近4.82亿元 ,尚未实现商业化销售。与此同时 ,公司账上现金从2022年中期的6.54亿元锐减至2024年底的1.6亿元,资产负债率则由18.8%攀升至43.4% 。

  更引人注意的是,其未来收入预测的大幅调整。新华社主管的《经济参考报》在对公司两轮问询函进行比对后发现 ,禾元在第一次问询中预测2026年至2030年五年合计收入可达72.55亿元;但在第二轮问询回复中,这一数字被下调至54.7亿元,缩水近18亿元(来源:《禾元生物两轮回复收入预测相差近18亿 ,间隔两个月突然“改口 ”隐情何在》,《经济参考报》,2025年8月7日)。报道指出 ,注册稿招股书中并未对预测数据大幅缩水作出具体解释,仅以“快速放量销售带来强劲业绩”一语带过 。这种信息披露的不充分,令市场对其业绩预期的可信度产生怀疑。

  在募资规模方面 ,公司最初计划IPO募资35.02亿元,其中19.09亿元用于建设重组蛋白产业化基地 、7.94亿元投向新药研发、8亿元补充流动资金。然而,更新后的招股书将募资总额调整为约24亿元 ,虽然削减了11亿元 ,但补充流动资金仍保留1亿元 。在目前科创板注册制环境下,这样的融资体量依然庞大,尤其对于一家尚无盈利、产能尚未完全落地的企业而言 ,不免引发“圈钱”质疑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科创板“第五套标准 ”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,核心是鼓励科技创新 ,但前提是信息披露真实 、完整。如果收入预测与现实差距过大且缺乏解释,投资者很难建立对公司商业化前景的信心,这不仅可能影响发行定价 ,也可能在询价阶段遭遇机构投资者冷对 。

  合规阵痛:“稻米造血”与安全证书之争

  禾元生物的明星产品是HY1001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。该产品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,2024年9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,预计2025年有望获批上市。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 ,已经具备年产10吨的生产能力,计划在2026年将产能扩至120吨。

  然而,产品能否大规模投产 ,除了药监审批 ,还要跨过另一道关口——农业农村部的安全证书 。《经济观察报》近期披露了一个关键分歧:禾元生物在公开说明中称,其所使用的“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水稻”不同于粮食作物,不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范围 ,因此无需申请农业部的安全证书(来源:《经济观察报》,2025年8月8日)。

  这一说法随即遭到农业农村部生物安全处工作人员的明确反驳。该部门在接受《经济观察报》采访时表示,按照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》 ,凡是转基因植物在生产应用阶段进行种植,都必须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。禾元生物目前仅获批开展II级生产性试验,尚未进入生产应用阶段 ,仍处于申请证书的过程中。一旦未获批准而擅自大规模种植,将面临责令停止和2万至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。

  报道还提到,《经济观察报》记者就此事联系禾元生物高管 ,寻求公司解释,但截至发稿,对方未予回应 。媒体分析认为 ,这种沉默在资本市场解读中往往会被视为“信息披露不及时或不充分 ”的信号 ,尤其在涉及核心产品合法性的问题上,更容易引发监管问询.

  公众聚焦下IPO前途未卜

  新华社旗下的《经济参考报》与《经济观察报》几乎同时发声提出重大质疑,让禾元生物IPO的市场舆论环境骤然变得紧张。两家官方核心财经媒体的报道既引用监管部门表态 ,也细致比对了公司招股书的财务预测与现实差距,这种舆论组合拳对IPO进程的影响不可小觑。

  在注册制下,证监会并不对企业的商业前景作价值判断 ,而是要求信息披露真实、准确、完整 。但官方权威媒体的质疑,常常意味着监管层可能会更密切关注相关问题。如果后续问询环节中,公司无法对预测缩水 、募资用途、合规性等核心问题作出充分解释 ,或者农业部安全证书迟迟未批,IPO的节奏乃至成败都可能受到影响。

  从积极的一面看,若公司能在上市前补齐合规短板 ,取得农业部安全证书,并对财务预测作出有力、可验证的解释,投资者对其长期价值的信心可能会恢复 ,IPO仍有望按计划推进 。

  然而 ,从风险角度看,这起事件已成为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的一次标志性案例:一家科技创新企业,面对来自权威媒体和监管部门的双重审视 ,必须在信息披露和合规性之间找到平衡,否则资本市场的“试金石”作用将转化为“拦路虎” 。

海量资讯 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凌辰